一、 IDC:2014年中国互联网产业10大预测
中国大互联网(包括PC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行业中有关互联网金融、微信、手机游戏、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化、O2O等的热议不绝于耳,产业并购事件层出不穷,产业异常活跃。从用户基数与增长、应用品类与数量、产业规模与增速、资本关注与热情、创业激情与热度等多个维度来看,2013年中国无疑成为世界大互联网产业的中心地带。
首先,中国将成为世界大互联网中心地带之一。从PC互联网来看,中国互联网人口红利退势明显,中国互联网用户基数已经结束了2007年前后50%左右的增长,用户增速明显放缓。2013年,中国互联网用户突破6.18亿,国民渗透率稳中有升,达到49%;IDC预计2012-201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复合增长率为6.78%。未来五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渗透率远超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提升幅度居首;2017年其将突破60%。中国移动互联网的人口红利日渐显现,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4.69亿,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不断迭代与“草根”高热度用户将推动中国成为世界互联网中心地区之一。
其次,用户年龄的代际转换将深度影响中国大互联网产业的未来。90后的崛起、00后的潜力,必然对中国大互联网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90后新生力量将决定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未来。2013年,大互联网在90后人群中的覆盖率接近32%;预计2014年此项数据将超过40%。
在一定程度上,70及80后是伴随着PC互联网兴起的一代网民,而90后及00后人群属于“手指”一族,他们基本是伴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移动终端触网的新新人类。这部分人群无论在互联网应用使用习惯亦或付费决策等方面都与70及80后人群有很大的不同,这将深远影响大互联网娱乐类及商务类应用的市场前景。
中国大互联网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微观社会缩影,其在一定时间内仍将处于娱乐与商务并行的阶段。网络游戏作为互联网娱乐的典型应用,其用户迁移与发展路径将成为商务类应用发展的前奏。IDC基于2012-2013年对中国网络游戏用户的持续研究发现,低龄用户(12岁及以下)网络游戏渗透率增幅较大,达到66.2%,而原有网络游戏主力人群(30-39岁)渗透率降幅较大,仅为52%。从终端角度来看,尽管PC仍然是网络游戏用户主要使用的终端设备,但是19-39岁的网络游戏用户在手机及平板电脑上的游戏行为明显增加,游戏的终端迁移将对网络游戏开发商及游戏市场本身产生影响。
再次,移动互联网娱乐及商务应用市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大互联网典型应用在用户中的渗透情况来看,2013上半年,PC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相比,视频、游戏、购物、支付类应用存在较大的差距。2012下半年与2013上半年相比,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用户渗透率增幅较大的细分市场依次为微博、购物、支付、搜索、音乐、新闻等,增幅均超过6%,而游戏的用户渗透率增幅仅为4.6%,未来提升空间较大。
从互联网应用发展轨迹来看,基于移动端的娱乐类及商务类应用提升空间较大。用户的需求转向直接影响产业竞争的风向。IDC预计,2014年以BAT为代表的大型互联网公司业务竞争将主要集中在手机游戏、移动电子商务、O2O、移动支付等领域,而这些应用的承载App或入口的竞争也将异常激烈。
在此背景下,IDC对2014年中国大互联网市场做出10大预测:
预测1:中国大互联网产业新一轮资本热力来袭
预测2:互联网巨头在移动应用分发渠道背水一战,独立第三方分发渠道基本出局
预测3:移动电子商务成为电商竞争焦点
预测4:互联网应用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预测5:移动游戏市场热度不减,变无止境
预测6:智能终端成为下一个千亿级热点市场
预测7:移动支付将成为巨人之间的征伐
预测8:互联网金融乱象丛生
预测9:云计算公共服务竞争加剧
预测10:4G网络环境中新场景及新应用市场尚待孕育
二、 电视内容革命 电视台恐死在黎明前
最近两年来,自媒体概念炒的很热,事实上这是互联网新媒体在社交环境下的一种形态,加上移动互联带来的便利性,这一轮的媒体革命不亚于当年的博客。而移动社交背景下的媒体变革则让每一个人都可以轻松参与,这次媒体变革带来的商业价值更高,媒体内容产业在悄然发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裂变。
虽然互联网电视可能在未来三年里大规模普及到全民阶段,但是,这对于电视台来说确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内容生产一直是国内绝大多数电视台的短板,电视台更多时候是制播分离的播放平台,依赖播出平台的渠道独有属性左右着电视内容产业链的上下游。而互联网电视除了硬件的跨时代升级之外,最重要的是appstore化和互联网化了,视频内容生产商和创意作品想出现在观众的电视屏幕上,不再需要去不对等地跪求几大电视台了,只需要像入驻手机appstore那样入驻letv等电视应用商店即可,电视观众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应用商店里选择内容和应用,而不需要被动地等待电视台的下行播放。
互联网电视appstore模式的覆盖和普及,会给视频内容创作机构们带来平台红利,同时,也给一些小成本工作室靠创意和专注取得成功的机会,互联网电视把电视屏的内容播放模式给改变了,用长尾丰富内容来把电视机播放内容的时间维度和内容个性化的决定权交给了电视观众。可以想象,很可能在appstore里出现数以万计的小小电视台或小小电视栏目,“上电视”的机会要出现平民化的特点了,这是一次巨大的媒体解放和变革。
电视台作为长期体制管束和垄断机制下的畸形儿,在互联网电视时代里,会加速像纸媒那样的快速衰落,无论是从娱乐内容消费,还是教育内容消费,互联网电视appstore都有完整的生态闭环,而机制落后的电视台播放平台有可能在年轻观众重新回到电视机前的时候,他们自己却已经经营不下去了。而互联网电视随着网络带宽的快速提升越发强大,国内广电网络过去坐吃有线电视的垄断生意可能逐步被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所颠覆,一旦有线电视业务被击垮或大幅度侵占,那么,国内大多数广电都要破产了。当观众逃离时,电视本身的意识形态管理价值也就被大大削弱了,财政部门没有理由花纳税人的血汗钱养着纳税人不爱的电视台了,广电也许在自己的宽带网络成军之前就被互联网电视带来的革命性颠覆所征服了。
当电视观众越来越多在HDMI模式下观看电视的时候,电视台就会失去大部分收视率,即便是最忠实的中老年用户也轻易学会使用互联网电视store,电视剧也保不住电视台的收视率。同理,互联网电视appstore模式蕴藏了更丰富的广告模式,远远超过电视台广告的形态,电视台只能控制输出的画面,而互联网电视释放了电视屏。一旦电视台广告失守,那么,电视台的末日就要到来了。
三、 甘肃广电网络新产品TVu+正式发布
近日,甘肃省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发布甘肃广电网络TVu+产品,以海量的互动点播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开启甘肃省高清互动点播时代。
该产品是甘肃广电网络为满足用户个性化、多样化信息需求而设计的,涵盖了数字电视基本服务、高清互动电视、付费节目和数据宽带等多种视讯业务,不仅可随时点播回看7天之内40套卫视节目、点播影视新片以及70套数字电视基本频道和50余套特色付费频道,重温错过的精彩,还可提供1600小时的正版高清大片、高速宽带以及家庭娱乐一体化解决方案,为电视用户带来高品质的收视体验,实现“直播式电视”向“互动式点播”的转变。
该项目已在兰州上线,预计2014年底在全省各市州落地。
四、 康卡斯特并购TW 在线视频冲击下无奈之举
康卡斯特(Comcast)以450亿美元并购时代华纳有线(TimeWarnerCable),这起世纪交易与其说是对双方股东皆大欢喜的“合谋”,不如说是应对Netflix、亚马逊等在线视频平台进攻的无奈之举。康卡斯特将接管时代华纳有线约1470万用户,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
较力在线视频
由于时代华纳没有像其他有线或卫星公司那样对基础设施投入太多,导致潜在的增量用户数量减少,又逢去年上半年吸引客户签订三重打包服务的促销协议到期,导致存量用户急剧减少。
流媒体视频抢去了大多数用户。相比传统有线电视,用户更倾向于使用Netflix或亚马逊Prime等通过互联网提供的流媒体视频点播服务。流媒体视频的高速发展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康卡斯特三年前的收购。2011年,康卡斯特收购NBC环球,为避免垄断审查,承诺将允许在线竞争对手Netflix使用NBC制作的节目。同时承诺不会干扰其他竞争对手的订阅用户通过其宽带在线欣赏其影视节目。这种让步不仅让Netflix等大踏步发展,并对康卡斯特等老牌公司形成威胁。
Netflix和亚马逊都在努力进入主流视频领域。有线电视却不熟悉在线视频平台的增长方式和运营模式,他们想重新夺回用户存在重重困难。
有线电视业格局嬗变
对于行业内人士来说,这起重量级并购的发生并不意外。由于时代华纳有线业务疲软,早已到了抛售的时机,加之2009年从时代华纳整体剥离,整体业务独立,被出售之时业务分拆不存在困难。
此外,美国有线电视市场历来“一团和气”,受美国法律的制约,某一地区的通信运营商自然垄断超过5年就要缴以重税。
康卡斯特并购时代华纳有线,以及Frontier逐州收购AT&T和Verizon的有线网络,折射出美国有线运营商处在地理和用户的规模扩张期,而充分竞争的无线运营市场则已进入了流量和应用的价值扩张期。
不同于中国的运营商有线和无线截然分开,美国的运营商都是综合运营商,都可经营有线和无线多种业务,只是业务侧重有所不同。从业内的分析来看,这起有线运营商的整合对无线运营商还具对抗意义。
如果康卡斯特收购时代华纳有线的交易获批,对于用户来说,本就有限的选择不会再有什么减少,只需把原本应缴纳给时代华纳有线的费用改缴给康卡斯特即可。
版权所有:中国·永乐高(ylg888888-VIP) 地址中国·永乐高(ylg888888-VIP)
电话:0571-88936068 E-MAIL:sales@gdkj.com.cn 网站备案:浙ICP备14005034号-1 技术支持:杭州网络公司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393号